何謂20世紀的網路禮儀
首先已經幫你Google了文章,請先詳細閱讀以下常見的網路禮儀文章
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
維基百科-網路禮儀
全民資安素養網
接著再談21世紀的網路禮儀
前面文章多半是以20世紀的網路為基礎的內容,但是21世紀的網路生態已經大大的不同了,當然大原則是沒有改變的,但在此要補充一些世代差異的細項,在21世紀內會持續更新,22世紀就要看我能不能活到那時候了...
『成也FB,敗也FB』
2003年facebook於哈佛創立,在2005年對外開放註冊,接著改變了全世界的網路生態十餘年至今,由於隱私及保護機制的關係,長年發表的文字及圖片,在舊資料的封存及搜尋上一直有些限制及問題;簡單說timeline的概念適合生活化的內容,適合短期效應及偶爾回憶,廣告也會針對你的生活習慣進行分析而產生價值,因此生態上適合普羅大眾如日記般生活化的使用,也就是說,臉書就像是自己的日記本,很生活,很隨性,也就沒有禮儀的需要,在這年代的網路使用者,就沒有了網路禮儀的概念了...
因此,21世紀初最強的臉書或其他新興的網路服務如IG等,並不適合技術及資料性的內容,不適合長期的知識庫與大量資料的整理,無論文字或圖片皆然(但適合廣告)。
反而臉書的便利性,養出了一堆缺乏思考能力以及行動能力的人。
『常叫人去google,那也要能google的到』
20世紀末網路最重要的發明之一,就是搜尋的演算法,至少到2019的今天為止,搜尋還是佔了網路習慣的很大比例(廣告演算法也是靠搜尋的基礎來的);
也許未來搜尋AI跟人機結合,可以在你想到問題時,答案馬上灌到你腦袋裡,但至少今天還沒實現(可是現在你在網路透露想買東西,廣告隨之而來)...
因此人工的搜尋還沒被淘汰,如二十幾年前,查資料要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查,是一樣的道理,它對於知識的探尋是必然的,也尚未被完全取代...
『知識的保存需要可探尋性』
你成功刷了機,改造了掌機,設計了框體,開心的在臉書貼圖片,結果只有廣告會看上你,辛苦做的經驗及成果並沒有傳承下去,臉書到處都在問問題,同樣問題一直回答還是會再出現同樣問題,卻沒有辦法有效率的讓問問題的人變少,反而讓辛苦回答問題的人身心疲憊變的更少,創造知識的人變少,留下垃圾的人變多...
但是如果你的經驗及成果,可以傳承下去,google進的來,文章出的去,人們開始習慣探尋知識,而不是問問題而已,而知識的保存亦產生價值,人們願意將經驗成果傳承下去,那樣的網路禮儀才會回歸正軌。
『網紅不一定是對的』
近年愈來愈多人依賴網紅的影片,敢秀搞怪人氣高,但就如網路時代會有網路謠言,電視時代需要有澄清節目,人氣高不等於觀念正確、知識正確,反而網紅為了炒作人氣,多半為偏頗、負面的下標,錯誤或杜撰的內容,甚至許多所謂知識型網紅,也只是內容農場的文章念出來而已,沒有考證沒有驗證,甚至把網路謠言原封不動的傳遞出去,誤人子弟。
下一代會是什麼樣的人,端看這一代的人怎麼把的正確的知識與習慣傳承下去...
總而言之,學會保存知識,讓網路變健康,垃圾內容減少,才能回歸網路禮儀的核心價值。